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歷程,你我都不例外。
而悲傷是源自於失落,死亡是終極的失落。
死亡的形式和遺族的悲傷調適有很大的關係。
毫無預警的意外死亡,較預知及有時間緩衝的死亡,對遺族是更困難接受、也需要更長時間的調適。
一般來說,人在經歷哀傷事件時,會反覆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否認階段:
處於震驚狀態當中,拒絕接納所發生的事,不願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想去看、去聽、去接觸。
二、憤怒階段:
將內心的挫折投射至外界,想要找個代罪羔羊為整件事情負責,歸咎於他人或社會,但也可能歸罪於自己。
三、討價還價階段:
搖擺於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企圖修改事實,減少事實對自身的衝擊。
四、放棄階段:
發現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上還無法接受,陷入無助、無奈,準備開始面對與處理。
五、接納階段:
接納失落為人生的一部份,並從中得到成長與學習,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
通常哀傷歷程會持續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每逢幾個重大的節日或是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哀傷者會特別想起過去與死者在一起度過這些日子的種種回憶。
一般來說,人在經歷哀傷事件時,會反覆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否認階段:
處於震驚狀態當中,拒絕接納所發生的事,不願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想去看、去聽、去接觸。
二、憤怒階段:
將內心的挫折投射至外界,想要找個代罪羔羊為整件事情負責,歸咎於他人或社會,但也可能歸罪於自己。
三、討價還價階段:
搖擺於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企圖修改事實,減少事實對自身的衝擊。
四、放棄階段:
發現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上還無法接受,陷入無助、無奈,準備開始面對與處理。
五、接納階段:
接納失落為人生的一部份,並從中得到成長與學習,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
通常哀傷歷程會持續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每逢幾個重大的節日或是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哀傷者會特別想起過去與死者在一起度過這些日子的種種回憶。
其實這些哀傷階段,可透過訴說、回憶、分享、悲傷可以找到ㄧ個宣洩的出口,即使勾起傷心的回憶,這樣的面對仍是有其必要性。
因此,旁人能夠聆聽、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對於強烈的情緒表達,無須制止、建議或說教,任何人遭此巨變,都會有難以承受的悲痛與憤恨;此時聽者的接納、尊重、給予空間,是很重要的。
以下提供幾個方法給大家參考,該如何幫助他人走出喪親之痛:
一、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二、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
三、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調適過程中的障礙。
四、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上。
一、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二、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
三、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調適過程中的障礙。
四、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