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已經走了一年了,可是我媽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該怎麼辦?」
A先生帶著他的母親來到診間求助,語氣中充滿擔心與不捨,而A先生的媽媽──靠在輪椅背上的這個瘦削的老婦人,臉上的皺紋像是打了結,兩眼空洞的看著我,歐,不,她不是看著醫生,而是跟透視一樣,焦點不知道落在多麼遙遠的地方。
這樣的情景,似乎每隔一陣子,就會在身心科門診遇到類似的情景。
當最親密的家人或愛侶,突然離開自己(死亡、流產、或重大的情傷),那種椎心的痛楚、日日夜夜啃蝕著自己,真的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會知道。
學理上來說,傷痛者會經歷所謂的哀傷五步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否認期」,傷痛者會有拒絕相信對方已經離去(怎麼可能!他昨天明明就還在跟我聊天!)、情感麻木、覺得世界不真實等感覺,一般約持續1到14天,若為意外的重大變故,否認的時期會更為明顯。之後會進入「憤怒期」:(為什麼老天要這樣對我!都是某人害的!都是我的錯!)。
「討價還價期」:企圖修改事實、尋求彌補(如果當初我不是那樣做的,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憂鬱期」:發現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原來他再也不會回來了…),理智上接受了、心理上卻無法接受,因而沮喪悲傷、無助無望,可能會有行為退縮、活動量與興趣都減少、甚至失眠等情況,上述三個時期約可持續3週到數個月。
最後,才會進入到「接受期」:接受死亡或失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遭遇,重拾生活中的樂趣,重建新生活。
美國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把傷痛反應在親人過世的2個月內,視為正常,如果超過2個月還影響生活,則需要考慮是不是有憂鬱症。然而,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出來」?在2個月內就要「接受」會不會太殘忍?研究顯示:喪偶一年仍有25~50%的人有某種程度的憂鬱症狀、40%的人至少有一種焦慮症狀。所以怎麼樣才算是「正常」,何種情況下需要就醫呢?
臨床上,各種形式的哀傷,都需要尋求協助:例如親友的支持、宗教慰藉、或專業的諮商資源。
但如果出現以下三種狀況,則建議就醫治療:
其一為過度強烈、會傷害到身體的反應(例如自殺、拒食)。
其二為時間的延長:慢性化的哀傷,超過2個月仍嚴重影響到生活功能(例如無法工作、無法照顧家庭、足不出戶等等),或者遲發性的哀傷(例如父親過世,堅強的處理母親的情緒,但卻在一切塵埃落定後,自己才陷入嚴重的憂鬱)。
其三為主觀上痛苦無法忍受(例如憂鬱、自責、失眠、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
如果有上述三種情形,應該到設有身心科(精神科)的醫院或診所求助,藉由藥物與心理治療的幫助,來減輕痛苦、重拾歡笑、回歸原有的生活。
文/陳宇盈醫師(作者曾為旗山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A先生帶著他的母親來到診間求助,語氣中充滿擔心與不捨,而A先生的媽媽──靠在輪椅背上的這個瘦削的老婦人,臉上的皺紋像是打了結,兩眼空洞的看著我,歐,不,她不是看著醫生,而是跟透視一樣,焦點不知道落在多麼遙遠的地方。
這樣的情景,似乎每隔一陣子,就會在身心科門診遇到類似的情景。
當最親密的家人或愛侶,突然離開自己(死亡、流產、或重大的情傷),那種椎心的痛楚、日日夜夜啃蝕著自己,真的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會知道。
學理上來說,傷痛者會經歷所謂的哀傷五步驟:「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否認期」,傷痛者會有拒絕相信對方已經離去(怎麼可能!他昨天明明就還在跟我聊天!)、情感麻木、覺得世界不真實等感覺,一般約持續1到14天,若為意外的重大變故,否認的時期會更為明顯。之後會進入「憤怒期」:(為什麼老天要這樣對我!都是某人害的!都是我的錯!)。
「討價還價期」:企圖修改事實、尋求彌補(如果當初我不是那樣做的,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憂鬱期」:發現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原來他再也不會回來了…),理智上接受了、心理上卻無法接受,因而沮喪悲傷、無助無望,可能會有行為退縮、活動量與興趣都減少、甚至失眠等情況,上述三個時期約可持續3週到數個月。
最後,才會進入到「接受期」:接受死亡或失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遭遇,重拾生活中的樂趣,重建新生活。
美國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把傷痛反應在親人過世的2個月內,視為正常,如果超過2個月還影響生活,則需要考慮是不是有憂鬱症。然而,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出來」?在2個月內就要「接受」會不會太殘忍?研究顯示:喪偶一年仍有25~50%的人有某種程度的憂鬱症狀、40%的人至少有一種焦慮症狀。所以怎麼樣才算是「正常」,何種情況下需要就醫呢?
臨床上,各種形式的哀傷,都需要尋求協助:例如親友的支持、宗教慰藉、或專業的諮商資源。
但如果出現以下三種狀況,則建議就醫治療:
其一為過度強烈、會傷害到身體的反應(例如自殺、拒食)。
其二為時間的延長:慢性化的哀傷,超過2個月仍嚴重影響到生活功能(例如無法工作、無法照顧家庭、足不出戶等等),或者遲發性的哀傷(例如父親過世,堅強的處理母親的情緒,但卻在一切塵埃落定後,自己才陷入嚴重的憂鬱)。
其三為主觀上痛苦無法忍受(例如憂鬱、自責、失眠、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
如果有上述三種情形,應該到設有身心科(精神科)的醫院或診所求助,藉由藥物與心理治療的幫助,來減輕痛苦、重拾歡笑、回歸原有的生活。
文/陳宇盈醫師(作者曾為旗山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