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果擺脫過去從偏差、負面的角度去看單親家庭,而從正面積極的立場來看,就可發現單親家庭具有獨特的優勢。
從優點出發可避免給單親家庭太多的負面刻板印象,掌握單親家庭的優勢更有助於單親家庭的成長。
關心單親家庭福祉的人士和單親家庭本身應共同來找出這些優勢。
尊重單親家庭,而不是同情或貶低他們,不要為單親家庭貼上負面的標籤。
單親家庭確實也有許多正向的優勢:包括:生理、情緒、認知、人際、社會、靈性、資源、能力等方面。
這些非常可貴的資源有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單親家庭也經常處於這種情境。
倘若單親家庭成員能了解優勢是生活的動力,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克服困難,而主動去發現個人與家庭的優勢,那麼生活就會更平順、舒坦。
Richards & Schmiege (1993)認為單親家庭的成員需先做一番「內在革命」,也就是建立堅強的自信心,相信單親家庭可利用其優勢積極的特質改善家庭生活。
一個人的正面積極心態(Mental state)可戰勝生理的疾病;同樣一個單親家庭優勢的特質也可以克服外在的困難環境。
除了建立自信外,也需要強化單親家庭的能力以及創造一個讓單親家庭可發揮能力的環境。例如:
一、單親家長為了子女更具韌性、毅力
許多單親家長願意承擔生活的痛苦,大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不畏辛苦操勞,將希望寄託在子女的身上。
雖然,有人認為單親母親(或父親)如此做會增加子女的負擔,(例如期待子女長大後有相等的回報),同時那樣做並沒有為單親家長自己做考慮(例如可能錯失另一個結婚的機會,或因省吃儉用而喪失身體健康)。
但是為了子女,許多單親父母什麼苦都能忍耐,甚至將子女視為是最寶貝的資產,是生存的重要動力,因而激發母性(父性)的無限潛能。
二、單親家庭子女更體貼親心
從接觸單親的經驗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單親家庭的子女較易體會父親或母親的困難,願意與單親配合分擔家庭的工作。
較大的子女會照顧弟妹,願意分擔家務工作,較負責任,較獨立自主。親子關係更緊密,其子女間的手足關係也穩固。
一個單親家長比起雙親在處理家務確實倍加辛苦,一個人畢竟時間與精力都有限,對於家事的處理,單親家長勢必要和子女協商,彼此針對相互的需要共同合作。
單親家長可主動找機會與子女溝通,並真誠傾聽子女的心聲,讓子女學會做決定,並且建立自信心,不會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單親家庭的生活經驗。
三、單親者獨立自主能力較強
不少人在離婚之初,經濟問題、生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接踵而至,真有「過不下去」的感覺。
要如何自我調適,跨越心中鴻溝,就成了面對再度單身第第一課題。因此,單親者在生活上會儘量訓練自己獨處,做事較果斷獨立,離婚者應積極擴展自我生涯,參與成長課程充實自己、善待自己,讓自己快速從創痛中走出來,避免自怨自艾,把自己孤立起來。
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參加義工,社團活動,多與人群接觸。如果自己無法突破時,求助朋友及心理諮商機構,也比自己悶著鑽牛角尖要來得妥當,並且應時時提醒自己,婚姻挫敗絕對不是一生的失敗,隨時都可以再重新開始。
另外,最令離婚者難以割捨的是親情,單親者最好不要刻意為偉大的母愛而堅持爭取帶孩子,否則反而因自己無能力負擔,而弄得蠟燭兩頭燒,到時候可就得不償失。
等到自己可以獨立自主,具備各種能力,其他的困擾自然較易解決。
四、單親家庭成員更願意自我成長
1.積極進取的心態------社會中有許多人,當不幸的事情臨在身上時總認為是他人生的錯誤所造成的,自己是社會的受害者。
造成個人遇到事情則怨天尤人、宿命、推卸責任、悲觀消極,反倒不願承擔生活的責任。單親家庭最後大多能坦然接受命運的挑戰,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自勉,優勢的觀點可使我們免於責怪單親家庭的真正受害者,也可使受害者勇於承擔對個人與單親家庭的責任,避免受害心態。
2.掌握社會資源------不少人在成為單親後立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生存下、是否有辦法單獨解決諸多的困難。有些單親家庭成員則咬緊牙根不願向人求助,自立自強。
沮喪挫折雖然容易使人喪失生存的勇氣,但也可以激發自己原先沒有發掘的潛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許多潛在的優點,單親的衝擊讓這些人挖掘到內在的寶藏。社會能給予單親家庭支持的管道雖然有限,但是能掌握運用政府與民間組織為單親家庭所提供的服務及資源,便可以減輕一些生活的壓力。
3.學習一技之長------單親家長要重建自尊及自信,尋求自己經濟能力的獨立是很重要的一步,因此,接受「再就業技能訓練」,如電腦、居家看護等實用的行業訓練,不失為再就業的跳板。
然而由於許多人多半離開就業市場已有一段時間,再投入工作時,最需要的可能是心理建設,要先說服自己準備投入就業市場,主動尋找機會點,栽培自己,才會有好的開始!穩定的財務畢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基礎。
對一個單親家長來說,能獨自照顧一家人確實該覺得自傲。因為,這不只是物質生存的問題,更是人性尊嚴的問題。
從優點出發可避免給單親家庭太多的負面刻板印象,掌握單親家庭的優勢更有助於單親家庭的成長。
關心單親家庭福祉的人士和單親家庭本身應共同來找出這些優勢。
尊重單親家庭,而不是同情或貶低他們,不要為單親家庭貼上負面的標籤。
單親家庭確實也有許多正向的優勢:包括:生理、情緒、認知、人際、社會、靈性、資源、能力等方面。
這些非常可貴的資源有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單親家庭也經常處於這種情境。
倘若單親家庭成員能了解優勢是生活的動力,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克服困難,而主動去發現個人與家庭的優勢,那麼生活就會更平順、舒坦。
Richards & Schmiege (1993)認為單親家庭的成員需先做一番「內在革命」,也就是建立堅強的自信心,相信單親家庭可利用其優勢積極的特質改善家庭生活。
一個人的正面積極心態(Mental state)可戰勝生理的疾病;同樣一個單親家庭優勢的特質也可以克服外在的困難環境。
除了建立自信外,也需要強化單親家庭的能力以及創造一個讓單親家庭可發揮能力的環境。例如:
一、單親家長為了子女更具韌性、毅力
許多單親家長願意承擔生活的痛苦,大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不畏辛苦操勞,將希望寄託在子女的身上。
雖然,有人認為單親母親(或父親)如此做會增加子女的負擔,(例如期待子女長大後有相等的回報),同時那樣做並沒有為單親家長自己做考慮(例如可能錯失另一個結婚的機會,或因省吃儉用而喪失身體健康)。
但是為了子女,許多單親父母什麼苦都能忍耐,甚至將子女視為是最寶貝的資產,是生存的重要動力,因而激發母性(父性)的無限潛能。
二、單親家庭子女更體貼親心
從接觸單親的經驗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單親家庭的子女較易體會父親或母親的困難,願意與單親配合分擔家庭的工作。
較大的子女會照顧弟妹,願意分擔家務工作,較負責任,較獨立自主。親子關係更緊密,其子女間的手足關係也穩固。
一個單親家長比起雙親在處理家務確實倍加辛苦,一個人畢竟時間與精力都有限,對於家事的處理,單親家長勢必要和子女協商,彼此針對相互的需要共同合作。
單親家長可主動找機會與子女溝通,並真誠傾聽子女的心聲,讓子女學會做決定,並且建立自信心,不會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單親家庭的生活經驗。
三、單親者獨立自主能力較強
不少人在離婚之初,經濟問題、生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接踵而至,真有「過不下去」的感覺。
要如何自我調適,跨越心中鴻溝,就成了面對再度單身第第一課題。因此,單親者在生活上會儘量訓練自己獨處,做事較果斷獨立,離婚者應積極擴展自我生涯,參與成長課程充實自己、善待自己,讓自己快速從創痛中走出來,避免自怨自艾,把自己孤立起來。
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參加義工,社團活動,多與人群接觸。如果自己無法突破時,求助朋友及心理諮商機構,也比自己悶著鑽牛角尖要來得妥當,並且應時時提醒自己,婚姻挫敗絕對不是一生的失敗,隨時都可以再重新開始。
另外,最令離婚者難以割捨的是親情,單親者最好不要刻意為偉大的母愛而堅持爭取帶孩子,否則反而因自己無能力負擔,而弄得蠟燭兩頭燒,到時候可就得不償失。
等到自己可以獨立自主,具備各種能力,其他的困擾自然較易解決。
四、單親家庭成員更願意自我成長
1.積極進取的心態------社會中有許多人,當不幸的事情臨在身上時總認為是他人生的錯誤所造成的,自己是社會的受害者。
造成個人遇到事情則怨天尤人、宿命、推卸責任、悲觀消極,反倒不願承擔生活的責任。單親家庭最後大多能坦然接受命運的挑戰,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自勉,優勢的觀點可使我們免於責怪單親家庭的真正受害者,也可使受害者勇於承擔對個人與單親家庭的責任,避免受害心態。
2.掌握社會資源------不少人在成為單親後立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生存下、是否有辦法單獨解決諸多的困難。有些單親家庭成員則咬緊牙根不願向人求助,自立自強。
沮喪挫折雖然容易使人喪失生存的勇氣,但也可以激發自己原先沒有發掘的潛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許多潛在的優點,單親的衝擊讓這些人挖掘到內在的寶藏。社會能給予單親家庭支持的管道雖然有限,但是能掌握運用政府與民間組織為單親家庭所提供的服務及資源,便可以減輕一些生活的壓力。
3.學習一技之長------單親家長要重建自尊及自信,尋求自己經濟能力的獨立是很重要的一步,因此,接受「再就業技能訓練」,如電腦、居家看護等實用的行業訓練,不失為再就業的跳板。
然而由於許多人多半離開就業市場已有一段時間,再投入工作時,最需要的可能是心理建設,要先說服自己準備投入就業市場,主動尋找機會點,栽培自己,才會有好的開始!穩定的財務畢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基礎。
對一個單親家長來說,能獨自照顧一家人確實該覺得自傲。因為,這不只是物質生存的問題,更是人性尊嚴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