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亡是一件很難過、很痛苦的事情。
研究悲傷和哀悼過程的學者專家們說,喪親哀悼的過程有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失落後馬上發生的一段「麻木」時期,這個時期是暫時逃避失落的事實。
第二個時期是「渴念」期,即喪親者會很希望失去的親人能夠回來,並且否認失落是永恆的。
第三個時期是「生活亂掉及絕望」的時期,就是很難正常地發揮生活功能。
第四個時期才是「重新開始和回復正常」時期。
當然這是一般的情況,有時候對於喪親的悲傷的反應,還是會視情況而定。有的人哀傷時間會很久,有的人哀傷的時間比較短,有人很快走出喪親之痛,有人則要很久的時間才能走出,甚至一直走不出來。
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喪親的專家說因為這種喪親的時間長短和過程是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的。
第一個因素是失落的對象是誰,如果是親密的人傷心的程度會比較高,如果是關係比較疏遠的親戚,那麼悲傷的癒合就比較快。
第二個因素是,你和這個死亡的親人彼此間的依附關係是怎樣。如果依附關係強,強烈的愛的關係中,悲傷的反應也會大幅增強。
如果活著的人的安全及自我價值的需求來源是配偶或親屬,那麼這個配偶或親屬去世後,需求仍在,卻無人來滿足,那麼他的悲傷也會很強烈的。
另外就是如果生者的生活一切幾乎都依賴死者,那麼對於喪親的這個人也會比較難走出喪親之痛。
以下這個故事,這位喪偶的太太就很難走出喪夫之痛,最後還引發憂鬱症狀,幸好家人發現,帶她去看醫生,才慢慢的有好一些。帶您來看看這個走不出喪親悲傷的媽媽的小故事:
這位媽媽大約40多歲,本來一直和先生一起工作,照顧著店面,先生負責對外,太太就負責裡面的瑣碎事情。因為先生個性豪邁,常常和很多朋友一起喝酒應酬,因此罹患肝癌。
先生罹病後仍然偶爾喝酒,太太很愛他,在能管的範圍當然是不准他喝酒,也很盡心盡力的去照顧他,陪伴他,只要一想到先生的病情,她就會淚眼汪汪的,很是難過。
先生的病在醫療的照顧下維持了好幾年,最後是人越來越瘦,肚子越來越大,甚至在末期這個先生只要可以還是想喝酒。最後不治,離開了人世間。
辦完喪事後,我有很久的時間沒看到這位太太,突然有一天,我在醫院遇到了這位太太,看到她我立刻上前拉著她的手,關心她的近況。她跟我說現在有好一點了。
我一聽覺得很奇怪,就問她是生病了嗎?今天來醫院是身體不適嗎?她才告訴我這兩年多來她是怎麼過的。
她說,她在先生走了以後,一直覺得不想出去外面,不敢出去外面。因為只要她一出去,她就會覺得所有的人都用很奇怪的眼光看她。她沒有先生了,所以她跟以前不一樣了,別人都知道,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所以她不想再出去外面,她不要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
這位太太告訴我,她就這樣在家裡待了一年左右。她也沒有告訴她的家人,就是常常待在家裡。她的子女一直以為媽媽心情不好,只是會勸她「別想太多」 「爸爸走了,妳不要太難過」「不能一直再這樣難過」「心情放輕鬆一點」這一類的話。她沒有告訴她的子女,她出去別人都會用異樣眼光看她。
後來是她越來越不出門,偶爾子女帶她一起出去,發現媽媽好像怪怪的,跟別人講話的態度好像很畏縮或話很少,最後是女兒問她為什麼不想出去,悶在家裡會悶壞的,她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最後,家人趕緊帶她去看醫生,就醫後這位媽媽的情況就逐漸改善。現在她定期就醫,也慢慢走出了心中喪親的陰霾,終於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我聽完她的故事,很為她高興,緊緊的握住她的手,要她一定要常連絡,有時候我也會打電話給她,聽她說心裡的話,也跟她聊聊天。
對於一個喪親的人來說,我們不能以為時間就能自然而然的治癒一切。喪親的悲傷是有一個過程和階段的。有時候我們要注意一件事,就是我們有沒有給喪親的人足夠的時間哀悼。
在這些過程中(前面所講的哀悼的四個時期),有的人在某一些時期過的很快,有的會停留在那一個時期比較久,我們還是要看喪親者和死亡的親人間的關係來判斷,才能好好兒地陪伴他們走過喪親的悲傷期。
台南一葉蘭的任務
1.針對本會會員辦理教育類型講座
2.協助喪偶家庭.早日恢復家庭功能
3. 辦理各項聯誼座談會.紓解身心壓力
4.關懷個案.走過哀傷期
5.遺產處理法律常識諮詢
6.心理諮商服務
服務地址:台南市健康一街59號
服務電話:06 299 7577
台南一葉蘭的任務
1.針對本會會員辦理教育類型講座
2.協助喪偶家庭.早日恢復家庭功能
3. 辦理各項聯誼座談會.紓解身心壓力
4.關懷個案.走過哀傷期
5.遺產處理法律常識諮詢
6.心理諮商服務
服務地址:台南市健康一街59號
服務電話:06 299 7577

本文分享自 喪偶媽媽的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