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沈玉琴
單親與其子女較缺乏大家庭成員與鄰居的照顧,易落入生活困境,造成社會問題,亟需整合相關的社會福利資源,提供具體的照顧方案。
就單親家庭目前生活的主要困擾來看,主要以經濟問題、子女問題、工作事業困擾等為主。絕大多數單親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仍為本身薪資所得,如需要金錢或人力支援,多來自父母或其他親人。
根據調查,只有一成左右的單親家庭接受外界經濟性服務,其中曾接受政府機構現金補助者佔11.3%、醫療補助6.5%、實物補助4.0%(張清富,1992)。而其他如職業訓練、就業輔導則甚少;接受民間機構或宗教團體補助或服務的比例亦不高。
一、單親母親家庭常淪為低收入戶
據研究指出,大多數的單親家庭大多以女性為戶長,其家庭生活的經濟來源亦比一般家庭差,因此,單親家長大都需要有一份適當的工作與收入,以獲得家庭最基本的生計以及扶養小孩的經濟來源,由於家長必需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角色,所以,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比一般家庭重,生活也比一般家庭困苦。
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戶戶長年齡愈年輕者,單親家庭愈多;由於這類單親家庭大多屬於單親母親家庭,都有未成年的小孩,加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與薪資所得比男性低,因此經濟困難大為增加,很多單親母親家庭淪入貧窮的處境,亟需政府建立適當的福利制度。
如:提供單親低收入戶補助金、兒童津貼、寄養制度與家庭信貸制度等,以幫助解組的家庭因應突如其來的貧窮危機。
屬於農業地區的屏東縣,一般家庭收入不豐,單親婦女能從夫家或娘家獲得的支援有限,其家屬親人尚且自顧不暇,單親婦女只好獨立負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其中多數婦女原本沒有就業,迫於經濟因素,想要就業,又無一技之長,因此極易淪為貧窮低收入戶。
一般來說,單親父親所面對的問題比單親母親少,因為單親父親大都屬於中、上階層,所接受的教育較高,因此教養小孩沒有經濟上的困難;此外,他們得到朋友、親戚和鄰居的社會支持亦較多(例如祖父母會照顧留下的孫子女)。
反之,單親母親不但無法得到社會支持,同時她們也面臨就業與家庭責任的兩難困境,因而不易找到一個較適當、職位高與收入好的工作。
因此,經濟上的難題實為造成單親母親家庭貧窮的重要原因,有資格接受社會救助的單親母親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仍然很多,然而,縱使她們得到幫助,其生活仍然非常貧困。
二、社會福利惠而不實 單親母親何去何從
現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並沒有針對單親母親此一族群提出任何專屬的政策,在單親媽媽申請補助的門檻上,更是處處設限。
以單親母親申請中低收入戶補助為例,申請人必須出具娘家以及夫家所有財產資料,由於台灣民間文化長期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觀念,因此某些離了婚的婦女、遭強暴而受孕的婦女以及越來越多的「小媽媽」,在經濟上已經得不到家族的支持,社會局所設立的諸多條件,無疑成為此一族群申請補助上的限制。
而根據民間團體受理單親慕母親求助案件的經驗顯示,市府各局處橫向聯繫不足,凡是跨局處的案件,社會局多半會回以「請自洽相關單位」,令他們在處理案件上曠日廢時,徒增困擾。
目前各縣市勞工局或社會局針對單親母親雖設有就業輔導等課程,但對於面臨婚姻破裂、遭遇經濟上緊急危機的單親母親而言,這些就業輔導課程可說是緩不濟急、看的到吃不到,反而是經濟上較為寬裕的單親母親,才有多餘的時間參加勞工局或社會的就業輔導課程。
三、子女教養的問題難兼顧
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單親家庭在今天社會中比例不在少數,許多單親家庭無論是父或母,或其子女都面臨著生活適應之困境,喪偶單親的母親在肩負家庭經濟,謀生不易的情形下,多以長時間工作換取微薄所得,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若無其他家屬幫忙照顧,單親母親不免擔心子女在長期疏忽照顧下,造成行為偏差。
尤其是國中階段之子女,本身在此年齡就面臨著自己角色、地位及身份不確定所引起的自我認同危機,家庭因素對其生活適應的影響情形恐對其人格健全的發展將有更大的作用。
並非所有的單親家庭的生活條件都和傳統雙親家庭一樣,許多單親家庭的家長,必須兼顧工作和養育子女,因此在時間和精力上無法充分的花在輔導及監督小孩子身上,也容易以處罰或虐待式的手段管教小孩子,如此一來,便無法和孩子們發展出互相信任、親密的親子關係。
換句話說,單親家庭本身並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是單親家庭可能導致社會控制力上的薄弱,進而使青少年失去傳統價值規範的約束力,而成為不良少年。
四、與夫家家人的關係緊張
喪偶單親母親若與其公婆同住,在教養子女意見、家務分工、權力爭奪,糾紛困擾一如一般家庭,但是其夫家家人對於媳婦的再婚、交友、及金錢的支出,干預限制則增多,丈夫留下的財產,尤其是丈夫因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而有保險金或理賠金,常造成與夫家親屬關係緊張。
喪偶單親母親若想再婚,夫家長輩及子女是很大的阻力。
至於離婚後成為單親,在探視孩子時、與其前夫或前妻的家屬間見面時可能有的尷尬、不自然,甚至憤怒、怨恨的情緒都很難避免。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34.htm
單親與其子女較缺乏大家庭成員與鄰居的照顧,易落入生活困境,造成社會問題,亟需整合相關的社會福利資源,提供具體的照顧方案。
就單親家庭目前生活的主要困擾來看,主要以經濟問題、子女問題、工作事業困擾等為主。絕大多數單親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仍為本身薪資所得,如需要金錢或人力支援,多來自父母或其他親人。
根據調查,只有一成左右的單親家庭接受外界經濟性服務,其中曾接受政府機構現金補助者佔11.3%、醫療補助6.5%、實物補助4.0%(張清富,1992)。而其他如職業訓練、就業輔導則甚少;接受民間機構或宗教團體補助或服務的比例亦不高。
一、單親母親家庭常淪為低收入戶
據研究指出,大多數的單親家庭大多以女性為戶長,其家庭生活的經濟來源亦比一般家庭差,因此,單親家長大都需要有一份適當的工作與收入,以獲得家庭最基本的生計以及扶養小孩的經濟來源,由於家長必需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角色,所以,單親家庭的經濟負擔比一般家庭重,生活也比一般家庭困苦。
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戶戶長年齡愈年輕者,單親家庭愈多;由於這類單親家庭大多屬於單親母親家庭,都有未成年的小孩,加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與薪資所得比男性低,因此經濟困難大為增加,很多單親母親家庭淪入貧窮的處境,亟需政府建立適當的福利制度。
如:提供單親低收入戶補助金、兒童津貼、寄養制度與家庭信貸制度等,以幫助解組的家庭因應突如其來的貧窮危機。
屬於農業地區的屏東縣,一般家庭收入不豐,單親婦女能從夫家或娘家獲得的支援有限,其家屬親人尚且自顧不暇,單親婦女只好獨立負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其中多數婦女原本沒有就業,迫於經濟因素,想要就業,又無一技之長,因此極易淪為貧窮低收入戶。
一般來說,單親父親所面對的問題比單親母親少,因為單親父親大都屬於中、上階層,所接受的教育較高,因此教養小孩沒有經濟上的困難;此外,他們得到朋友、親戚和鄰居的社會支持亦較多(例如祖父母會照顧留下的孫子女)。
反之,單親母親不但無法得到社會支持,同時她們也面臨就業與家庭責任的兩難困境,因而不易找到一個較適當、職位高與收入好的工作。
因此,經濟上的難題實為造成單親母親家庭貧窮的重要原因,有資格接受社會救助的單親母親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仍然很多,然而,縱使她們得到幫助,其生活仍然非常貧困。
二、社會福利惠而不實 單親母親何去何從
現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並沒有針對單親母親此一族群提出任何專屬的政策,在單親媽媽申請補助的門檻上,更是處處設限。
以單親母親申請中低收入戶補助為例,申請人必須出具娘家以及夫家所有財產資料,由於台灣民間文化長期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水」觀念,因此某些離了婚的婦女、遭強暴而受孕的婦女以及越來越多的「小媽媽」,在經濟上已經得不到家族的支持,社會局所設立的諸多條件,無疑成為此一族群申請補助上的限制。
而根據民間團體受理單親慕母親求助案件的經驗顯示,市府各局處橫向聯繫不足,凡是跨局處的案件,社會局多半會回以「請自洽相關單位」,令他們在處理案件上曠日廢時,徒增困擾。
目前各縣市勞工局或社會局針對單親母親雖設有就業輔導等課程,但對於面臨婚姻破裂、遭遇經濟上緊急危機的單親母親而言,這些就業輔導課程可說是緩不濟急、看的到吃不到,反而是經濟上較為寬裕的單親母親,才有多餘的時間參加勞工局或社會的就業輔導課程。
三、子女教養的問題難兼顧
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單親家庭在今天社會中比例不在少數,許多單親家庭無論是父或母,或其子女都面臨著生活適應之困境,喪偶單親的母親在肩負家庭經濟,謀生不易的情形下,多以長時間工作換取微薄所得,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若無其他家屬幫忙照顧,單親母親不免擔心子女在長期疏忽照顧下,造成行為偏差。
尤其是國中階段之子女,本身在此年齡就面臨著自己角色、地位及身份不確定所引起的自我認同危機,家庭因素對其生活適應的影響情形恐對其人格健全的發展將有更大的作用。
並非所有的單親家庭的生活條件都和傳統雙親家庭一樣,許多單親家庭的家長,必須兼顧工作和養育子女,因此在時間和精力上無法充分的花在輔導及監督小孩子身上,也容易以處罰或虐待式的手段管教小孩子,如此一來,便無法和孩子們發展出互相信任、親密的親子關係。
換句話說,單親家庭本身並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是單親家庭可能導致社會控制力上的薄弱,進而使青少年失去傳統價值規範的約束力,而成為不良少年。
四、與夫家家人的關係緊張
喪偶單親母親若與其公婆同住,在教養子女意見、家務分工、權力爭奪,糾紛困擾一如一般家庭,但是其夫家家人對於媳婦的再婚、交友、及金錢的支出,干預限制則增多,丈夫留下的財產,尤其是丈夫因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而有保險金或理賠金,常造成與夫家親屬關係緊張。
喪偶單親母親若想再婚,夫家長輩及子女是很大的阻力。
至於離婚後成為單親,在探視孩子時、與其前夫或前妻的家屬間見面時可能有的尷尬、不自然,甚至憤怒、怨恨的情緒都很難避免。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3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