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行為可說是個人因應危機、變故或不如意事件時,為避免本身受傷害或威脅,所採用的一連串行為反應,其主要目的在於可使個人情緒平衡穩定,也可針對問題找出一些解決方法。
一般而言,老人在面對不如意事件時,最常出現的心態是「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要靠自己去解決」,第二是「既然發生了就接受它」,第三為「船到橋頭自然直,順其自然」,第四則是「讓自己休息一下,冷靜之後再去面對問題」,第五則是「不想去想它」;最少出現的是「會找專家協助」、「拒絕相信它發生了」、「會責備、抱怨別人」。
女性比男性出現負面情緒較多,面對問題解決傾向,兩性在尋求社會支援與接受任命上,並無差異。在教育程度上,採負面情緒多者,男性的教育程度較低,女性則不受教育影響。
如何協助老人走出喪偶悲痛,減緩喪失親人的情感危機:
(一)正確的生死觀:
認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把老伴去世看成是「先走一步」,這樣心境較平穩,比較不會過度哀傷。
(二)短期改變生活環境:
暫時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避免觸景傷情,也能增加理智,調整生理和心理的低潮階段,逐漸恢復生活的自主能力。
(三)抒發壓抑的心情:
喪偶的悲傷深深壓抑在老人心中,久久無法消逝,因而引發心理問題,如果把抑鬱的心情宣洩出來,例如大哭一場,將思念之情講出來,如此可減輕喪偶之痛。
(四)變換房間的布置:
適當改變一些原來的生活習慣,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將與死者有關的物品,妥善收藏、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五)家庭成員的關心:
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使老人感受到子女的溫暖和關心,協助老人走出喪偶陰影。
(六)培養廣泛的生活情趣:
培養嗜好,有精神寄託,琴棋書畫、蒔花養鳥,尋找生活樂趣,恢復自己的信心和生存意志。
(七)尋求專家協助:
如因親人去世心情不好,自我調整有困難,應求助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八)考慮再婚:
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可以考慮再婚的可能性。再婚有利於擺脫漫長的孤獨寂寞,有個新老伴,白天有說有笑,夜晚有人幫忙暖被,生活將更有滋味。不過,再婚應該慎重,不要草率,以免自添麻煩。
本文分享自網路社會學通訊周刊
一般而言,老人在面對不如意事件時,最常出現的心態是「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要靠自己去解決」,第二是「既然發生了就接受它」,第三為「船到橋頭自然直,順其自然」,第四則是「讓自己休息一下,冷靜之後再去面對問題」,第五則是「不想去想它」;最少出現的是「會找專家協助」、「拒絕相信它發生了」、「會責備、抱怨別人」。
女性比男性出現負面情緒較多,面對問題解決傾向,兩性在尋求社會支援與接受任命上,並無差異。在教育程度上,採負面情緒多者,男性的教育程度較低,女性則不受教育影響。
如何協助老人走出喪偶悲痛,減緩喪失親人的情感危機:
(一)正確的生死觀:
認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把老伴去世看成是「先走一步」,這樣心境較平穩,比較不會過度哀傷。
(二)短期改變生活環境:
暫時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避免觸景傷情,也能增加理智,調整生理和心理的低潮階段,逐漸恢復生活的自主能力。
(三)抒發壓抑的心情:
喪偶的悲傷深深壓抑在老人心中,久久無法消逝,因而引發心理問題,如果把抑鬱的心情宣洩出來,例如大哭一場,將思念之情講出來,如此可減輕喪偶之痛。
(四)變換房間的布置:
適當改變一些原來的生活習慣,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將與死者有關的物品,妥善收藏、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五)家庭成員的關心:
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使老人感受到子女的溫暖和關心,協助老人走出喪偶陰影。
(六)培養廣泛的生活情趣:
培養嗜好,有精神寄託,琴棋書畫、蒔花養鳥,尋找生活樂趣,恢復自己的信心和生存意志。
(七)尋求專家協助:
如因親人去世心情不好,自我調整有困難,應求助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八)考慮再婚:
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可以考慮再婚的可能性。再婚有利於擺脫漫長的孤獨寂寞,有個新老伴,白天有說有笑,夜晚有人幫忙暖被,生活將更有滋味。不過,再婚應該慎重,不要草率,以免自添麻煩。
本文分享自網路社會學通訊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