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喪偶的創傷
在老年社會學中,徐麗君等人指出,老年是社會化的一個階段,他要學習這個階段的角色功能,學習個人生存社會的技巧以及與團體互動並成為其中一份子。
因此有其必須完成的任務,例如:Harvighurst(1963)所提出的六個需要調適的階段,其分別為:
(1)需調適健康與身體衰退的問題,
(2)需適應退休和收入減少的問題,
(3)需適應配偶去世後的問題,
(4)需設法與同年齡的老人建立友誼的問題,
(5)需適應新社會角色規範的問題,
(6)需適應環境改變的問題。
另外又有心理學者提出老年人需面對的課題:
(A)回顧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課題,
(B)發展新的技巧去交朋友、找興趣、安排生活和活動的課題,
(C)調適己身已逐漸損失的事件,例如身體、疾病、經濟、社會關係、工作等。
(D)對死亡做準備。
在研究老人問題之學者的著作中一再出現一個主題,那就是依賴。依賴別人就使自己變得脆弱、易受傷害,在老化中,有四種典型的依賴。
其分別是:
經濟上的依賴:
產生於當老人不再是一位賺錢者,而必須依賴退休金,社會福利與家人支助時。
身體的依賴:
產生於當這個人的身體功能逐漸減弱,而且不再允許他做些必須的工作,例如散步、逛街、拜訪他人。
精神依賴:
它產生於當中心神經系統有所變化或惡化時,造成判斷力、理解力、記憶力等上的缺陷。
社交上的依賴:
產生於當老人失去了在他生活上具有意義的某些人時。這使得老人減低對廣大社會的認識,減低個人的力量,並限制了社會的角色扮演(Blentner,1969)。
喪偶事件,在Holmes和Rahe(1967)所提出的諸多壓力事件中,被列為最嚴重的壓力事件,Osterwis等人(1984)在其綜合報導喪偶事件的研究中,也指出對個人死亡率、身心健康、罹病情形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老人在進入老化階段已承受各方面的改變,若再加上配偶死亡,不只是一個嚴重打擊,Helsing等(1981)曾經指出喪偶後死亡率增加一倍以上,而Thompson等人亦提及喪偶老人在自評健康問題上顯著增加。
每年全美有超過八十萬人喪偶,20%到26%的人在一年後還會嚴重沮喪,他們的飲食習慣改變,造成營養不均及健康不良,使用菸酒藥物的情形增加。
生者健康情形惡化通常發生在先前身心狀況不佳、酒精藥物濫用、以及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人身上,如果擁有較強的社支持網絡或再婚的人,較少出現健康問題。
而喪偶的老年人常悲痛欲絕,終日思念老伴,心情抑鬱,嚴重者在情緒上極度壓抑,甚至出現自殺的行為。
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為「喪偶反應」或「喪偶綜合症」。
喪慟是指一個人處於親友喪失的狀態,而哀傷是對所愛死亡的強烈心理痛苦及憂傷。
一般而言,喪偶的喪慟和哀傷發生於喪偶後三個月內,維持半年到一年,有些人則持續更久。在標準的成人喪慟過程中,個人典型上會經歷一些階段。
第一階段:麻木期。
其特徵是震驚、麻木、否認、不相信。喪偶初期老人悲痛欲絕,終日沈浸在回憶老伴的悲傷心情,對週遭人事物麻木不仁,毫不關心,言語和動作明顯減少,不思飲食,注意力不集中,自感記憶力衰退。這個過程會持續許多天,甚至幾個月。
第二階段:抑鬱期。
包括思念及沮喪,動彈不得,通常會在五至十四天內達到高點,不過也可能持續更久。哭泣、空虛、無望、不真實、與他人疏遠、腦海中充滿死者的影像,這些在第二階段都很常見。其特徵包括憤怒、暴躁、失眠、害怕、不易專心、及體重下降等。此一時期有三分之一老人回憶老伴在世時的情況,並責備自己平時對老伴不好,對不起老伴。五分之一的老人責備子女平時對老伴不關心。喪慟者往往會將死者理想化,只保留「尊敬」的成分卻忘記死者的錯誤過失,還會覺得老伴的死亡和自己有關係,而發生自殺行為。通常有三種因素,會造成配偶死亡後生者陷溺於哀傷之中:意外死亡、對婚姻的矛盾感覺、以及過度依賴配偶者。
第三階段:恢復期。
從所愛之人解放出來,並對新狀況作調適。情緒穩定,開始正視現實,利用資源,試著與別人及活動再度相接,並尋求建立新均衡,以便得到一些滿意及安慰。隨著時間推移,生活也有規律,對老伴死亡有正確的認識。有些人大概六至八週就能完成這個階段的心理情緒作業,有些人卻需要數年之久。
第四階段:重建認同。
當事人在沒有逝者的情況下,重建新關係並承擔新角色。在這個階段,約有一半以上的生者報告說,從喪慟中得到一些益處或成長。這些收穫包括對自我依賴、信心的增加、更關心家人及朋友、生活更活躍、並且更珍惜存在。
當家庭的一位成員死去,特別是配偶,將產生最嚴重行事的家庭角色失落。文化的演進發展,使婚姻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份,但卻不能確保在婚姻分裂之後,它仍然能夠充分的履行其功能。
結果,尚存在人間的寡婦或鰥夫不僅遭受失落的悲傷,還要忍受失去另一半的被剝奪感。
寂寞孤獨,缺少個人共同分擔工作與分享情感,與性滿足的失落,這些都是伴隨著配偶死亡而來的剝奪損失。
除了失落與剝奪之外,通常活著的配偶還會遭受責難。
寡婦或鰥夫經常是脫離社會環境的至少暫時是如此,然而四周的人似乎更遠離他們,除了和他們一樣身份的人外,通常他們都很難找到作伴的朋友。
以前很友善親近的朋友,在這位喪失親人的人面前變得非常尷尬與不安。
老人在喪偶之後,必須要丟棄以往對世界的觀念,而開始新的生活。這種轉移是很艱難的,而且這位存活者通常都覺得那位死去的人「仍然就在旁邊」,或是想念死者「彷彿他仍活著與我在一起」。
經常夢見死者,感覺到那個人的出現,或是認為看到、聽到、或碰到死者,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在配偶死亡後生活上出現較困難的問題,最大的為經濟問題,其次為家庭生活改變,第三為身體疾病。
若將男女兩性分開比較,則在男性方面39.9%為家庭生活改變,其次為經濟問題佔17.7%,女性方面則與男性相反,有經濟問題者佔43.9%,家庭生活改變者24.9%。
鰥夫所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文化認為男人不應該感受情緒痛苦或說「我需要幫助」,結果造成男人傳統上表達情感有困難。
另外,許多鰥夫不善於煮飯或照顧自己,結果他們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其他不好的健康習慣以及感覺到空虛寂寞,往往又造成飲酒過度、失眠及慢性病等。
總之,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獨居生活,他們也較不可能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對寡婦的瞭解比鰥夫多一點,大部分要歸功於社會學家海連娜‧洛帕塔(Helena Lopata,1981)的研究。
她的研究結論指出:
從資料來看婦女教育程度及社經程度月高者,在先生死後其自我認同及生命更加茫然失措,但是一旦悲傷工作完成後,他也擁有更多資源來形成新生活型態。
其他研究則指出,喪偶所形成的負面長期後果似乎是來自社經地位剝奪,而不是來自喪偶本身。
究竟哪一些老人容易有喪偶反應呢?
夫妻恩愛:
夫妻感情融洽,互相體貼敬愛、相依為命,退休之後生活圈狹小,只有老伴是自己聊天講話的對象。所以老伴去世之後,無人陪伴,只有回憶老伴,思念以前美好的歲月,因而引發喪偶反應。
依賴、被動的性格:
有些老人獨立性差,過度依賴老伴,食衣住行樣樣需要老伴照顧,一旦老伴離開人世,就失去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感覺生活失去重心。
老伴突然去世:
平時老伴身體健康,突然意外死亡或是染患及性病而病亡,一時之間難以接受老伴已經離開人間的事實,則會引發嚴重的喪偶反應。
女性老人:
大部分女性老人個性比較軟弱,情緒不穩定,壓抑的心情比男性嚴重,容易導致喪偶反應。
家庭不和諧:
平時家中吵吵鬧鬧,氣氛不融洽、和諧,很少受到子女的關心,經濟情況不穩定,老伴去世之後,老人會感到生活缺乏保障與照顧,將出現喪偶反應。
本文分享自網路社會學通訊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