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探討~單親爸爸問題



主  持  人:寇紹恩牧師
參加來賓:洪英正 教授   錢玉芬 教授
男性單親和女性單親最大的不同,在於男方家族介入家庭的比例很高,因為一般人認定-男人不會帶孩子,加上為了顧及爸爸的事業,所以祖父母多半會代為養育孩子,因此隔代教養往往讓單親父親,失去了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機會,久而久之,單親爸爸就愈來愈難處理親子的問題,最後常常只有放棄。

◆ 男性有難不輕談

洪英正(以下簡稱洪):失婚對當事人而言,都是一個傷痛的經驗,無論它是因為太太過世,或者真的是婚姻不幸福而分手,我想那都是一個缺憾,這種所謂傷痛的一個形象,會讓很多人怯步。另外,單親爸爸不太喜歡跟社會大眾接觸還有一個原因,這和社會傳統上賦予男性必須剛強的形象有一點關係。

當一個男人到了適婚年齡,或者已經進入過婚齡,卻在婚姻上面失敗,常常有很多社會的壓力,覺得一定是你有問題,以致於另一半會求去。因此,社會上容易給單親爸爸一些負面的標籤,以至於讓他沒辦法很自由去求助,或是開放他的心。

寇紹恩(以下簡稱寇):大部份男生,都有一點那種心理,就是「打落門牙和血吞」,認為我自己罩著,我自己來收拾善後...,所以雖然苦,咬著牙,總認為會撐過去。

◆ 生活細節搞不清

錢玉芬(以下簡稱錢):對孩子來講,以前日常生活細節,原本也許都是母親在處理,所以一旦開始由父親接手後,對孩子而言最難適應的部份,恐怕是他心中會老是發出:「你怎麼都搞不清楚狀況?你怎麼都不知道我的需要?」諸如此類的聲音。例如衣服放哪裡?襪子放哪裡?便當為什麼是酸的?一些平常看來沒什麼的事情,當它沒有按照程序去做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

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就是父親過去沒有參與,大部份的中國家庭,還是媽媽在做這些事情,一旦爸爸要接手的時候,當然會措手不及。

◆ 蠟燭兩頭燃燒

洪:傳統上,爸爸是經濟的供給者,所以即使今天他變成單親爸爸,那個經濟的壓力還是存在。他並不能夠因為自己是單親,就把整個體力、時間,放在家務的料理上。當父親本身也是帶著很多傷害的情況下,他又如何能夠善盡那一種父兼母職的角色呢?

◆ 家族介入利弊互見

寇:至於家族取代親身父母教養的狀況,會對小孩造成何種影響?

洪:第一,當然就是認同的混淆。雖然是自己的親人幫忙照顧,不用擔心孩子受虐的事情發生,但因為除了爸爸之外,其他這些扶養他的人,有時候會帶給他們,可能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孩子過去原本只是聽爸爸媽媽的,但現在,他就會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

第二個問題,通常在這種單親爸爸的家庭裡,會有很多的怨氣,特別是前一個婚姻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普遍地在家族當中流傳。所謂:「胳臂向裡彎」,通常像爺爺奶奶,或是所謂姑姑叔叔,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可能都會譴責離開的那一方,甚至會限制孩子不可再跟媽媽聯繫,這種母愛方面的剝奪,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

◆ 孩子左右為難

孩子原本是愛媽媽,但現在卻不能愛她,在孩子的心裡,他必須開始給媽媽一個新的定位,告訴自己她是壞女人,是一個不能夠去跟她有好臉色的女人,這種想法若持續蔓延擴大,會對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傷害,這種例子相當多而且普遍的。

除此之外,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也常常會為撫養監護權的問題爭執,要孩子選邊站,或是剝奪另一半的探視權利,這些也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大人們切記,父母親分開已經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事實,不要繼續擴大這種傷害在孩子身上。

◆ 交相指責只會徒增傷痕

錢:彼此指責的問題,我想是單親家庭當中,最不好的狀況。孩子除了要面對母愛、父愛的兩頭失落,家族的親戚好友還要不斷地參雜一些苦毒、怨懟、批評跟指責,這對亟需尋找認同和定位的孩子而言,是非常痛苦。

父母和家族之間的爭吵,只會給孩子留下負面的自我形象,他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以致於父母「捨得」撇下自己,走上離婚。這種想法,會持續纏繞在孩子的想法中,結果本是單純大人之間感情的糾紛,卻變成孩子很深很深的挫折。

◆ 「錢」並不能補償虧欠



在教養問題上,還會碰到一種狀況,就是爸爸覺得虧欠孩子,所以更拼命賺錢,盡可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但矯枉過正的結果,會讓孩子不單失去媽媽,連爸爸也失去了!孩子面對這種景況,心中只有失落,完全得不到任何補償。

寇:這種影響,已經充分反映在這一代年輕人的婚姻觀上。從小,孩子經歷到是一種被背叛的感覺,好像是一封寄出去的信,卻永遠沒有回音,慢慢讓他不信任情感,覺得沒有一個人值得他信任,造成日後無論是在人際關係,還是感情方面,都無法忠實,甚至不敢承諾。

◆ 不婚族應運而生

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想談戀愛,不想結婚,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種現象的產生,真的不能完全歸咎他們幼稚或是沒有責任心,實在是在他生活周遭,或是過往的家庭經驗當中,完全沒有一個讓他足以羨慕,或是心生效法的例子。負面的經歷,讓孩子失去對婚姻的盼望,深怕又走上像他父母親那種景況。

孩子們除了實行「不婚政策」之外,第二個就是「不生小孩」。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樣的受害者,當然不想再重蹈覆轍,再去製造一個可憐的小孩。

◆ 恨的情緒會蔓延

其實,最好是不要離婚,尤其是在有孩子的情況,但如果不得已要走上這條路時,大人雙方真的要維持和平跟理性,雖然情感上很痛苦,可是在理性上一定要抓住,千萬不要落到報復的情緒裡。

大人的恨,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恨的力量並不會自己消化掉,孩子必須要尋找出處。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湊在一起,因為他們有相同的背景,彼此互相瞭解,可以互相安慰,但也同時會將恨的情緒渲染擴大,不停激化下的結果,許多青少年的問題就發生了!



◆ 單親爸爸V.S青春期女兒

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單親爸爸若獨自扶養女兒,等到女兒十三、四歲的時候,還要面對青春期生理和心裡的問題,這真的很困難,有一些問題還是媽媽處理較適合,在這種時候,爸爸應該怎麼辦呢?

錢:這時學校的輔導老師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基督徒,當然也可請教會裡的女傳道或師母,但重點是,爸爸不要不敢開口求援,尤其孩子正面臨青春的叛逆期,她心裡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跟你講,也沒有辦法跟你講,她需要的是專業的第三者給她意見,這時,爸爸一定要帶著女兒向外尋求資源,千萬不要輕忽這件事情。

◆ 有準備的再婚

寇:單親爸爸有時會比單親媽媽更常面對一個問題-再婚,無論是之前的配偶過世,還是單純的感情不合而離婚,爸爸在面對第二次的婚姻時,要怎樣幫助孩子接納新媽媽?

洪:爸爸在沒有配偶的情況下,不管是生理或者情感上的問題,都要非常誠實的去面對它。你要去找一些教會的長執,或者是專業的輔導者,你自己要做這一方面的釐清,再來決定你要不要再婚,甚至包括孩子,也該一併接受輔導,絕不能在完全沒有準備下,孩子忽然間看到父親身旁多個女人,當然會無法接受。

◆ 慎選、時間加上溝通

錢:面對再婚需要留意三個部份,第一:慎選,有研究發現,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再婚之後,婚姻狀況有改善,也就是百分之九十四的人,仍然一樣,甚至更糟。第二:時間,再婚的時間最好不要太靠近上一次婚姻。第三是再婚之前,一定要協助孩子跟這個新的對象,真的去建立關係。

◆ 新造的婚姻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單親爸爸是一個很困難的任務,但你倒不如換個角度,朝享受的方向去思考,就是你有機會同時扮演爸爸,又扮演媽媽,透過你加倍的給予,加倍的保護,一樣可以醞釀出非常健康的兒女。聖經上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6:17)這個禱告,不光是針對個人,還包括婚姻、家庭,求神恩待正面對婚姻困難的人,容許我們再一次的提醒,不要那麼輕易的說:「大不了離婚!」若有一個婚姻是在基督耶穌裡面,它就會成為新造的婚姻,舊事已過,它可以變成新的。

很多單親爸爸願意出來接受幫助的不到單親媽媽的十分之ㄧ

ㄧ來很多都是大男人主義作祟
二來不想承認自己沒用

單親家庭互助協會 從事服務不懈



生命力記者�畍i方怡報導



 全台唯一以單親家庭作為服務對象的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協會的前身是單親聯誼會,以因為離婚成為單親家長的女性作為服務對象,偶爾因喪偶或未婚生子而成為單親家庭的單親家長亦向協會尋求幫助。後來求助人數漸漸增多,遂向內政部登記為非營利組織。

 協會前理事長陳時彥說,一般人對單親家庭都有錯誤的觀念,很容易將單親家庭視為婦女問題,連政府的福利預算中,「單親家庭」是歸類「婦女福利」之下。陳時彥指出單親家庭不該只限在女性,男性單親家長佔百分之四十八。「女性需要學習,男性也需要學習。」陳時彥認為單親家庭應為獨立項目被大家重視,而不是寄生在婦女福利底下。

 一直以來協會都有不定期舉辦成長小團體。陳時彥表示,一般單親家長,需要至少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才能看開,心身都會遇到不少問題,成長小團體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設。協會都會請教授或心理師帶領小團體,教導單親家長如何平復情緒、如何面對經濟困境、跟子女的溝通技巧等等。

 聯誼活動則是協會另一個主力活動。陳時彥說,單親家長透過這些聯誼活動,可以認識許多其他的單親家長,彼此交流,從而達到「互助」目的,同時聯誼活動也是一個放鬆心情的好辦法。協會每年固定在母親節和父親節辦活動,年底又有年終圍爐,讓單親家庭也有團圓的機會。

 常態活動則有每個月舉辦演講活動,還有每三個月出版一次會刊。在輔導方面,社工員方靜雯表示,協會並沒有另外設置諮商專線,都是以辦公室的電話作為主要的聯絡方法。除了她以外,還有一位社工員負責輔導的工作。方靜雯亦表示,民眾可以跟社工員另約時間安排個別會談輔導。

 協會所辦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公開讓民眾參加,但是為了能夠更集中服務單親家庭,所以協會有會員制。陳時彥說,加入會員必須是真正的單親家庭,需要有文件證明,通過審核便能成為會員。其他的熱心參加協會活動的朋友則稱為會友。

 協會目前遇到的問題,陳時彥認為主要還是經費不足。協會有會員制,每年向會員收取一千塊的年費,收入僅限於此。協會沒有固定的活動場地,每次活動都要借場地。每辦活動,陳時彥都要寫詳細的企劃書,向市政府、教育部等才能申請補助。

 人手不足也是一個問題,目前協會共有義工七名,處理日常事務及舉辦活動。有鑑於此,協會於去年舉辦了第一期的義工培訓班,今年準備舉辦第二期,希望有熱心為單親家庭服務的人士能夠加入他們。

 陳時彥表示,因為協會本部在台北,有時候中部的人會特意到台北來參加活動,不過南部就沒辦法照顧到。所以協會希望在三年內能夠在中部跟南部開分會,方便照顧全省的單親家庭。



單親常見的教養問題

單親常見的教養問題單單親常見的教養問題親常見的教養問題

  



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單親家長必須承受較大的經濟與教養壓力,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單親父、母親也會因個人內在情緒困擾直接或間接影響對子女的管教,以下提出接觸過的單親家庭的管教情況:

一、負責型:有一位單親爸爸離婚後獨自帶三名子女生活,每天下班後煮飯給孩子吃,如果晚上父親需外出則會事先準備好晚餐才出門,非常盡責的照顧孩子生活,按時在聯絡本上簽名,關心子女課業表現,但這樣的例子較少出現。

二、期待過高型:有位單親媽媽的國小三年級女兒在班級上課時,老師發現該生臉上常有被捏過的痕跡,眼神出現閃爍、不安,只要媽媽發現作業有錯誤,小女孩就會被打。晚上老師會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說自己的小孩沒寫錯字是老師改錯,一談就是一、二小時,有時還會跑到學校找老師理論,甚至到教務處申訴,學校體諒這位家長望女成鳳的心情,也不解為何媽媽如此堅持是老師改錯作業,經老師事後了解,原來小女孩在回家前就將錯誤的地方改正,使媽媽誤以為是老師改錯,由於不忍心讓小女孩再受打罵,老師始終未將真相告訴這位單親媽媽。

三、縱容型:育有兩名子女的單親媽媽是任職環保局的清潔工,其子每天幾乎超過九點才到校,有次老師打電話詢問小孩是否已出門上課,媽媽第一次回答已出門了,老師卻仍未見此學生出現,再次去確認,媽媽說小孩還在睡覺,老師請家長催促學生上學,但遲遲未等到學生,當老師第三次電話聯絡時媽媽表示小孩已和奶奶出門,然而並非來學校。老師曾提醒這位單親媽媽注意管教小孩的方式,讓孩子盡學生應盡的本分,好好完成學業,若現在過於溺愛將來小孩在學業上受挫更深,社會適應能力也會受影響,這位媽媽可能了解老師的用心而改變對小孩的管教方式。

另一位與父親同住的單親學生,每逢段考他的母親都會至學校探望,並帶來一大堆的披薩給孩子吃,這個小孩身材高胖,品行不錯但對學業態度散漫,寧願作業成績零分也不想寫功課,老師曾聯絡媽媽孩子的情況,但媽媽總順應孩子的要求,用物質滿足他,在功課表現上卻採放任方式,似乎想藉著討好孩子進行補償。

期待過高型與縱容型是單親家長常見的管教方式,有些單親家長難免對子女懷有愧疚之情,覺得子女失去父或母親很可憐,不忍心讓孩子再受任何委屈,所以百般溺愛與縱容,但有些單親父母受到婚姻的挫折則加諸過高期待給子女,希望能為其揚眉吐氣,但這些都會加重孩子學業上的壓力與挫折感。

分享自:單親爸爸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