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沒了老伴/喪禮剛結束
繪圖/杜玉佩
有人形容多年夫妻如同雙手,彼此缺一不可,如果有一天,左右手少了一隻,無助與失落的強烈可想而知,此時家人、子女、朋友的幫助更顯重要。專家建議,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別一開始就勉強喪偶長輩走出傷痛,靜靜在旁傾聽與陪伴,甚至一起落淚緬懷,是最好的療傷方式。
生活壓力指數 喪偶排第一
許多國內外研究報告都指出,生活壓力事件指數排行榜中,喪偶永遠排名第一,如果沒有處理好哀傷,影響身心甚鉅。另一半過世一、兩年後,容易有心臟疾病、高血壓、自殺念頭等健康問題,尤其是年紀較大時喪偶,情況更為嚴重。
年輕的子女或許難了解長輩失去另一半的感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比喻,喪偶之痛像是更嚴重的失戀,原本做什麼都有人陪,另一半突然消失不在身邊,生活與心理都有諸多不適應,如太太煮飯洗衣服侍先生一輩子,一旦另一半先走,每次吃飯、做家事都會勾起回憶。
傷痛急性期 傾聽陪伴最重要
喪偶者都會歷經習慣改變不適應、逃避否定、被拋棄感的憤怒怨懟、憂鬱悲傷,再慢慢接受事實,度過這些過程才能面對新人生,無論是喪偶者或是陪伴的子女家人都要了解。
葉雅馨說,在不同的階段,陪伴的方式都不同,否則可能會變成「無效安慰」。例如勸說「人難免一死,要看開一點,別太難過」、「這樣你就自由啦!」等話語,應該要最後的接受期再說,若在傷痛急性期提起,可能會更加刺激喪偶者。
開業身心科醫師范樂群說,每個人的療傷時間長短不同,本身社交狀況、是否有運動習慣或宗教信仰,都會影響預後。他強調,在傷痛急性期,傾聽與陪伴相當重要,陪著喪偶長輩講話、發呆甚至掉眼淚,讓對方不感到孤單。
別叫他不要哭 別給太多建議
一段時間後憂傷狀況漸好轉,再尋求其他方式協助長輩走出傷痛,出外曬太陽爬山、與朋友相約談心、到社區大學上課或是協助宗教團體做資源回收等,協助長輩重建生活模式。
范樂群強調,陪伴喪偶者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否定他的悲傷或哭泣,也不要提出太多建議、勸說「想開一點」或強迫對方走出悲傷、忘掉一切。有些長輩情緒找不到出口,不知道如何訴說,有時會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例如抱怨腰痠背痛治不好、小孩不聽話沒盡到照顧責任等,其實常常只是不好意思表達內心的不安全感,但卻容易造成親子衝突,此時正需要理解體諒,讓對方走完悲傷調適的過程,狀況會好轉。
安靜陪伴 回想過去 再重造價值
「即便是不說話靜靜陪在一旁,都是很好的方式!」葉雅馨也說,感同身受相當困難,時間與淚水有最好的療效,而試著回憶、敘述過去快樂的情境,讓對方了解過去的一切很值得,也是很好的抒發。
葉雅馨說,待傷痛漸止,可以邀請喪偶長輩出來活動、打電話關心或替對方找事情做,如買東西,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需要」。最後階段則要鼓勵對方替另一半活下來,達成彼此未完成的心願,肯定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葉雅馨也提醒,療傷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人退休就需要半年適應,喪偶的時間可能更長。但若負面情緒太強烈,影響日常生活或引起生理疾病,例如嚴重失眠、不吃不喝,失去興趣或價值感,甚至有自殺念頭,就必須盡速就醫。
喪禮剛結束,千萬別這樣說╱做
1.你要想開一點,之後就自由了。
2.不要整天哭哭啼啼!
3.你怎麼不去運動/旅遊散心/找事情做?
4.別人很快就不難過了,你為什麼走不出來?
5.馬上搬家或清光往生者的遺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2016-03-27 14:48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報導
資料來源╱范樂群、葉雅馨;製表╱江慧珺
文章出處元氣網
做子女的千萬別這樣說話
繪圖/杜玉佩
有人形容多年夫妻如同雙手,彼此缺一不可,如果有一天,左右手少了一隻,無助與失落的強烈可想而知,此時家人、子女、朋友的幫助更顯重要。專家建議,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別一開始就勉強喪偶長輩走出傷痛,靜靜在旁傾聽與陪伴,甚至一起落淚緬懷,是最好的療傷方式。
生活壓力指數 喪偶排第一
許多國內外研究報告都指出,生活壓力事件指數排行榜中,喪偶永遠排名第一,如果沒有處理好哀傷,影響身心甚鉅。另一半過世一、兩年後,容易有心臟疾病、高血壓、自殺念頭等健康問題,尤其是年紀較大時喪偶,情況更為嚴重。
年輕的子女或許難了解長輩失去另一半的感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比喻,喪偶之痛像是更嚴重的失戀,原本做什麼都有人陪,另一半突然消失不在身邊,生活與心理都有諸多不適應,如太太煮飯洗衣服侍先生一輩子,一旦另一半先走,每次吃飯、做家事都會勾起回憶。
傷痛急性期 傾聽陪伴最重要
喪偶者都會歷經習慣改變不適應、逃避否定、被拋棄感的憤怒怨懟、憂鬱悲傷,再慢慢接受事實,度過這些過程才能面對新人生,無論是喪偶者或是陪伴的子女家人都要了解。
葉雅馨說,在不同的階段,陪伴的方式都不同,否則可能會變成「無效安慰」。例如勸說「人難免一死,要看開一點,別太難過」、「這樣你就自由啦!」等話語,應該要最後的接受期再說,若在傷痛急性期提起,可能會更加刺激喪偶者。
開業身心科醫師范樂群說,每個人的療傷時間長短不同,本身社交狀況、是否有運動習慣或宗教信仰,都會影響預後。他強調,在傷痛急性期,傾聽與陪伴相當重要,陪著喪偶長輩講話、發呆甚至掉眼淚,讓對方不感到孤單。
別叫他不要哭 別給太多建議
一段時間後憂傷狀況漸好轉,再尋求其他方式協助長輩走出傷痛,出外曬太陽爬山、與朋友相約談心、到社區大學上課或是協助宗教團體做資源回收等,協助長輩重建生活模式。
范樂群強調,陪伴喪偶者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否定他的悲傷或哭泣,也不要提出太多建議、勸說「想開一點」或強迫對方走出悲傷、忘掉一切。有些長輩情緒找不到出口,不知道如何訴說,有時會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例如抱怨腰痠背痛治不好、小孩不聽話沒盡到照顧責任等,其實常常只是不好意思表達內心的不安全感,但卻容易造成親子衝突,此時正需要理解體諒,讓對方走完悲傷調適的過程,狀況會好轉。
安靜陪伴 回想過去 再重造價值
「即便是不說話靜靜陪在一旁,都是很好的方式!」葉雅馨也說,感同身受相當困難,時間與淚水有最好的療效,而試著回憶、敘述過去快樂的情境,讓對方了解過去的一切很值得,也是很好的抒發。
葉雅馨說,待傷痛漸止,可以邀請喪偶長輩出來活動、打電話關心或替對方找事情做,如買東西,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需要」。最後階段則要鼓勵對方替另一半活下來,達成彼此未完成的心願,肯定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葉雅馨也提醒,療傷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人退休就需要半年適應,喪偶的時間可能更長。但若負面情緒太強烈,影響日常生活或引起生理疾病,例如嚴重失眠、不吃不喝,失去興趣或價值感,甚至有自殺念頭,就必須盡速就醫。
喪禮剛結束,千萬別這樣說╱做
1.你要想開一點,之後就自由了。
2.不要整天哭哭啼啼!
3.你怎麼不去運動/旅遊散心/找事情做?
4.別人很快就不難過了,你為什麼走不出來?
5.馬上搬家或清光往生者的遺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2016-03-27 14:48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報導
資料來源╱范樂群、葉雅馨;製表╱江慧珺
文章出處元氣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