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喪偶者的心路歷程、生活經驗


(一)悲傷痛苦無奈中求生存
配偶去世後,許多事只能獨立支撐,這是生命中的無奈,其感受及情緒有悲傷痛苦、疲憊忙亂、孤獨寂寞、想念回憶、學習堅強忍耐,甚至為保護自己,需逃避性騷擾及言語騷擾,才能避免傷害。

配偶去世,讓他們痛不欲生,體驗到人死不能復生,只能從無奈中學習生存之道。

不過在這過程中,喪偶者會因為婚姻品質、失落的經驗、對配偶去世的心理準備,及支持系統的多寡,悲傷痛苦程度及時間會有所不同。

(二)轉變與適應
配偶死亡首先需面對的事情為經濟的危機,少了一份收入,多半以開源節流策略,來處理家中經濟問題,開源是尋找新工作,節流是生活節儉,減少開銷。

有些喪偶婦女甚至在這段過程中,發現自己工作的潛能及社交的技巧,是從前不曾發現的。

其次是性生活的困擾與處理,喪偶後性生活沒有對象,對於性產生又愛又怨的心理,有的DIY處理,有的則以工作忙碌減少性慾望,或冀望第二春等。

這段過程中,身心健康都會受到相當影響,他們的身體變差,心靈沒寄託,因此許多喪偶者會尋求宗教的支持,根據研究結果,宗教確實提供他們一份穩定及安慰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他們會面對到再婚的考慮,但再婚對男性喪偶者較女性容易,女性尤其有了孩子之後,好的對象並不易尋獲。
再婚須考慮的層面很多,尤其是孩子的問題。

(三)教養子女的問題
不論男女喪偶後,都需靠自己一人挑起重擔,女性喪偶者為了生計,必須出外工作;男性喪偶者,「父兼母職」在所難免。
一般而言對女性來說,喪偶後孩子成為她生活的重心,孩子也成為支撐她活下去的最大的意義。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她們會尋找各種管道和資源一起來教育孩子,可能是婆婆、娘家親戚、朋友、老師等,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在此過程中,會提前成熟,被迫長大,許多事情孩子要學會自行處理,甚至要幫助單親父母處理。

而母親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因為孩子是生命的唯一,自己心情的孤獨苦悶,用打的甚至用哭作為威脅的比例比以往增加,無形中對老大的期望高,甚至有些喪偶婦女會將老大視為丈夫的替代品,一旦期望高,要求就多,因此老大承受的壓力就大,這是喪偶者教養子女的「難」和「苦」,孩子也承受了正常家庭所沒有的「責任」與「磨練」。

(四)重新出發
每位喪偶者的際遇都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會慢慢的從調適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首先是改變信念,喪偶會使他們改變對事情的想法,覺得人生無常,需要珍惜、把握當下,過有意義的生活,認為健康平安最重要,凡事不強求、不計較,更容易滿足等。
其次透過工作、家事承擔,甚至進修等多方面,發揮以往未發現的潛能。

甚至有些喪偶者,經過錐心之痛後,想要改寫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的主人,逐漸體悟到「這不是世界末日」、「我不是最不幸的人」,有的甚至發願要當義工,幫助和他們有相同經驗的人。

因此當喪偶者將生命的重心逐漸由「配偶」轉向「自己」時,生活愈來愈獨立,日子也開始過得清安自在。
生活空間愈寬廣、愈自由。

#歡迎分享
資料來源
 
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2303/12009.htm

.
台南一葉蘭關懷電話:06-2993371
住址:台南安平區健康一街59號

台南一葉蘭臉書粉絲頁←歡迎點進去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